2005年8月2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中国的福尔摩斯走出地平线
俞评

  说到“名探”“神捕”,我们自然会想到福尔摩斯、波洛,可惜人家是外国的,并且还是侦探小说里虚构的;咱中国也有,比如宋慈、狄仁杰,可惜是古代的,破不了今天的案子;活着的且与中国沾边的倒有一人——美籍华裔侦探李昌钰,但还是可惜,他是为美国联邦政府效力的。那么,我们自己的福尔摩斯又在哪里?别急,他们来了——
    从8月1日起,崔国华等7人以浙江警界“刑事侦查专家”的身份正式上岗,同时受聘的还有陈学超等68名“刑事侦查行家”。这些刑侦专家、行家是浙江省公安厅从全省8000名刑警中严格遴选出来的,个个身怀绝技、身经百战。今后,他们将直接参与全省有影响的大要案的侦破,会诊各类挂牌督办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,传授刑侦业务知识,培养刑侦业务骨干。同时,他们享受特殊津贴、优先晋职晋级、出国考察等待遇。浙江警方还通过当地媒体一一推介了他们的“十八般武艺”(8月2日、8月18日《浙江法制报》、8月23日《都市快报》)。
    案子是靠人来破的,这不假。但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破案,也不是什么样的案子人人都能破。破案就好比一项“瓷器活”,手中没有“金钢钻”是干不了的。球星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打破僵局,率领球队夺取胜利;名探也常常能在案件陷入困境时找到线索突破全案。李昌钰一生参与过8000多起案件的调查侦破工作,却很少失手,甚至于在别人看来已“山穷水尽”的案子到了他手里也能“柳暗花明”,凭的就是高超的刑侦技术和科学严谨的态度,“重建现场之王”并非浪得虚名。过去我们常常把这当作个人英雄主义,不仅忌讳而且批判,只讲集体的力量而轻视个体的价值,也不去想想牛顿定律是谁的贡献,相对论又是谁的创见。不仅如此,刑侦工作长期来奉行的是“只做不说”的神秘主义,尤其缺少与公众的互动。因而,我们也就出不了偶像级名探,即或有,也是探而无名。如今,浙江警界对旧观念、旧体制大胆进行“破茧”,公开推出刑侦专家制度,这应该被看作是“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”在刑侦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实践。
    “雁过有声,蛇过有路”。只要是犯罪,必定会留下现场、痕迹和物证。侦探的本事就在于用他那双“火眼金睛”捕捉雪泥鸿爪、抽丝剥茧,正确引导侦查方向,准确指证犯罪嫌疑人。都说李昌钰是“神探”,其实他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比别人更“神”,而在于比别人更能“探”——能到可以从裤管上沾着的泥巴,判断出一个人的职业特点和活动范围。他说:“我一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。”这当然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职业素养。我们不是没有李昌钰式的神探,只是由于不重视人才挖掘,较少把他们宝贵的破案经验转化为全行业的共同财富,并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出一批中国的李昌钰。须知,精英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,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埋没的。
    刑警面对的多是凶残而狡猾的罪犯,必须应对各种花样不断翻新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作案手段,只有取得铁一般的物证,才能达到摘奸发伏、毋枉毋纵之境,破案的难度可想而知。与此相对照的是,我国的刑侦人才相对稀缺,愈到基层“人才荒”愈加突出。而另一面,刑侦人才的部门和地方所有制,以及刑事发案率分布的不平衡,又使得刑侦人才的使用率并不充分。这就要求我们,尽快把有限的刑侦人才资源整合起来,攥成拳头打击犯罪。浙江警方此番创立“刑侦专家库”,汇聚各路刑侦精英,彻底改变了以往各地福尔摩斯们“各为其主”的状况,形成了人才资源共享的大刑侦格局。但管理“刑侦专家库”,还必须引入只看贡献、不重名气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、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,这样才不致使“福尔摩斯”贬值为“忽悠摩丝”。
    借助于新闻媒体,浙江的福尔摩斯摘下神秘的面纱,从幕后走到了台前,不仅让百姓领略到了平安卫士的风采,也让刑警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成为了可能,这无疑是刑侦工作走亲民路线的有力信号。可以预期,当我们的痕迹专家、法医博士、网络高手聚攒够了人气,成为一代名探之日,也是他们办案如鱼得水之时。
    浙江有了统一“番号”的刑侦专家“省队”,对手再敢狂、再能躲、再善跑,怕也是难以抵挡他们的“组合拳”。正因此,我们对刑侦专家“国家队”的早日面世,有了殷殷的期待。